松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大量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目前,区内共有非遗项目43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市级非遗项目10项。如何保护、传承、利用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以彰显松江文化特色?松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资料图)
多措并举传承民间瑰宝
顾绣,因由明代松江府进士顾名世家族女眷首创而得名,以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艺术性极高而著称于世。松江区历来重视顾绣的传承和发展,自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松江便开展了针对顾绣的多种传承活动,不遗余力地将其打造成闪亮的文化名片。
走进位于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的顾绣工作室,屋内安静得可以听到钢针穿过顾绣底料塔夫绸的声音,绣娘们正埋首专心绣制着手中的作品。据了解,绣娘的收入并不与市场收益挂钩,因而难以吸引年轻人投身顾绣,但如果将顾绣投入市场,又存在影响绣品质量的隐患。针对这一矛盾,2006年,松江区文化馆设立了顾绣工作室。同年,上海松江顾绣研究所成立,2010年划入岳阳街道管理。在提高绣娘薪酬待遇的同时,组织了一批专业的美术指导力量,帮助顾绣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而这仅仅是松江传承顾绣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走进学校和社区,顾绣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三新学校从2009年起设立顾绣班,每期学生20多名,至今已经举办十余期。此外,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相继开设了学分制顾绣课程。
离开“深闺”的顾绣还频频在国内外各大展览亮相。前年底,“锦绣云间——松江缂丝顾绣艺术精品展”成功在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展览特别展出精品顾绣作品20余幅,吸引近5000人次观展。此外,在法国(卢浮宫)国际非遗博览会上,“上海之帆”经贸文化代表团赴中东欧巡展等展览上也出现了顾绣的身影。
除了顾绣,松江针对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特点,采取各类非遗保护措施。例如,叶榭镇建立舞草龙传习基地,数字化抢救现有资料,编写相关教材;泗泾镇建立十锦细锣鼓传习基地,传承人从2008年开始在泗泾小学等教授十锦细锣鼓的演奏技艺。“下一步,我们还将推动非遗‘请进来、走出去’,深入开展长期性交流互鉴,让广大市民体验非遗魅力。”区文旅局文博非遗科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旅融合培育特色空间
“一、二、三,嘿!”清脆有力的口号打破了仓城老街杜氏雕花楼的寂静。6月10日是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市民们正跟着非遗传承人的一拳一式,认真学习着松江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庄泾船拳。除了学习庄泾船拳,当天的活动还有顾绣体验和泗泾皮影戏表演,多样的非遗体验让市民赞不绝口。
实际上,这样的非遗体验类活动绝非遇上节日才有,作为松江最早成立的一处非遗传习基地,杜氏雕花楼里几乎每周都有类似非遗体验。“我们有作品展览区、制作演示区、互动体验区、艺术欣赏区等区域,通过动静结合的方式,让游客在了解松江非遗的同时,还能近距离感受和体验。”松江非遗传习基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与文物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是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文化。因此,在非遗传承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源源不断吸收对非遗感兴趣的‘新粉丝’。”区文旅局文博非遗科相关负责人介绍,松江目前有多个比较集中的非遗特色空间,除了位于杜氏雕花楼里的非遗传习基地,还有以传播古琴文化为主的素园琴馆和去年刚成立的观鲈楼非遗工坊等。“体验是文化的传承路径之一,相信在这些地方会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不仅如此,各类非遗特色空间正帮助松江更好地加快文旅融合。泗泾非遗传习基地、叶榭非遗体验馆、余天成中医药文化展示馆、车墩版画美术馆、松江布展示馆等一系列和非遗相关的场馆,正免费对公众开放。“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相信非遗传习基地会成为旅游的优质资源,从而使非遗在旅游中进一步增强活力,获得全新的内生动力。”区文旅局文博非遗科相关负责人说。
Copyright 2015-2022 欧洲评测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